成都市二環路高架運維管養案例簡介
成都二環路全線高架是成都市有史以來最大的市政工程。二環路全線高架全長28.327公里,加上引道一共41公里,雙向四車道,二環路上世紀建成的時候只有6座立交橋。2012年5月開始,二環路一年之內完成了全線高架改造,搭建了2128個橋墩,制作2323個承臺,安放6785根樁基,每天有4000余人在現場施工。2013年5月建成通車,是市內唯一快速通道,全程無紅綠燈通行,每天運送20多萬人次,極大的緩解了城市的交通壓力。
項目挑戰
成都二環路的管理養護單位,在接收二環路管養任務初期,面臨著許多挑戰。本身公眾對二環路修建和投資的誤會較多,建成后依賴性又高,如果管理養護不及時、信息發布不及時、不準確,都有可能會導致社會公眾問題。二環路參與設計施工的單位較多,數據信息量太大,竣工資料和已建成路橋難以準確對應,相應資料不易查找。有的橋梁甚至高達40米以上,工作人員對箱梁、橋墩這些構件進行檢測的工作非常艱難和危險。同時由于缺乏有力的工具和管理系統,往往從發現病害到處理完成,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,甚至可能會影響民眾出行。為了保證二環路的正常運行,保證民眾的安全出行,二環路管養單位最終決定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實現管養轉型升級。
系統介紹
方案最終選擇成都軟易達基于法國達索軟件的CATIA軟件+ENOVIA的BIM應用,同時還集成了超圖的3DGIS系統。通過BIM+3DGIS的集成,達到了管理信息化、可視化、現代化,基礎設施數字化和虛擬化技術,監控養護移動化。軟易達項目組以永豐立交橋為嘗試,拆分了1300多張永豐立交的圖紙,建成了內外部完全一樣的3D模型,大到橋墩,小到排水口,在模型上都能清晰可見和管理。橋梁構件多達16000多個,每個構件都有自身的唯一身份證編號,能夠幫助工作人員快速的定位病害和查找與這個構件相關的設計、施工、管養資料。通過手持移動設備,工作人員能夠在任何時間地點,快速采集數據提交病害,上傳到ENOVIA云端,同時可查看與任務相關的3D BIM模型和技術資料。管理層也能通過移動設備查看并及時分配維修任務,達成病害的快速處理。領導層可隨時隨地查看檢索巡查養護情況。
項目成果
通過系統,大大地提升了效益,病害處理速度提升了8倍,人力使用效率提升了8.3倍,財力節約了4.42倍,質量保障提升了1倍,而且整個流程都是通過網絡完成,達到無紙化節能環保,真正實現了高效率、高水平、高質量、低成本資產運維管理,向智慧道橋管理、智慧城市的“互聯網+”又邁近了一步。這也是全國第一個真正實現了BIM+3D GIS的道路橋梁系統精細化管理的經典案例。
二環路高架運維管養達索系統
二環路道路橋梁系統(一期)竣工后,從文字資料到竣工圖紙,已經實現了數字化移交。這個系統能夠精準的定位病害,成都道橋維護已經步入“云管理”時代,新華網、成都電視臺、四川電視臺等各大媒體對此爭相報道轉載。